大數據,源自于互聯網、物聯網、云技術的發展,技術的進步產生了紛繁復雜的巨量信息。
如何讓大數據為我所用是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命題。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指出,智慧城市是使用智能計算技術,使城市的關鍵基礎設施的組成和服務更智能、互聯和有效。
大數據是城市的智慧源泉
大數據將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,是智慧城市的智慧之源。從政府決策與服務,到人們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,再到城市的產業布局和規劃,直到城市的運營和管理方式,都將“智慧化”或“智能化”。
大數據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。在城市規劃方面,通過對城市地理、氣象等自然信息和經濟、社會、文化、人口等人文社會信息的挖掘,可以為城市規劃提供強大的決策支持,強化城市管理服務的科學性和前瞻性。大數據在城市管理上的優勢將主要體現在交通管理、醫療、社會安全等方面。
應用大數據將極大提高智慧城市政府部門的決策效率和服務水平。智慧城市的建設首先需要一個“智慧政府”,大數據使數據共享成為可能,政府各個部門的既有數據庫可以實現高效互聯互通,極大提高政府各部門之間的協同辦公能力,提高為民辦事的效率,進而大幅降低政府的管理成本。
大數據將顯著提升智慧城市人們的生活品質。大數據將極大地拓展民眾生活空間,引領智慧城市大數據時代智慧人生的到來。大數據是未來人們享受智慧生活的基礎,將改變傳統“簡單平面”的生活常態,通過大數據的應用服務將使信息變得更加廣泛、使生活變得多維和立體。通過大數據建立家庭生活檔案,智能化管理家庭日程事務、個人健康、安全起居以及外出購物。
同時,大數據將使公共服務與個人生活間的結合更為緊密,在醫療衛生、教育培訓、交通、安防等領域為個人提供信息查詢、內容分發、移動支付等應用體驗,將人們的“簡單平面”生活轉向“多維泛在”,讓智慧城市真正服務于民生。
政企合力實現數據與城市互融
大數據對于智慧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但是目前二者并沒有實現互融互通,問題出現在哪里
高德三維事業部總經理趙珂告訴筆者,大數據基本原則在于解決海量的數據的提取和整理有價值的信息。其中,最關鍵的是這些數據能做什么。在他看來,用數據為老百姓服務,才是政府和企業應該共同關注的目標。
從數字城市到智慧城市,政府的建設模式已經悄然發生著變化。趙珂稱,政府在積極推動企業投資建設智慧城市,政府的角色已經由之前的主導轉變為引導,希望由企業自主參與智慧城市項目建設。這樣更加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,可以給企業更多的主動性。
對于企業來講,從被動作業到主動尋求機會,需要的不僅僅是公司實力或者技術的儲備,而是思想觀念和經營模式的徹底改變。由之前的按時完成項目作業,到現在與政府合作共享,直接帶來數據歸屬的改變,之前數據版權歸政府,現在企業投資建設,數據和平臺最終都屬于企業,企業就會有充分的主動性來挖掘數據價值。
模式轉變之后,政府和企業該如何合作完成對數據的挖掘?趙珂認為,首先應該確認的是數據一定靠各家的數據資源一起來做才能做好。隨著開放度的提高,政府會同公眾分享越來越多的數據,企業也會加深與政府的合作,來進行大數據的整合,最終的目標就是盡可能挖掘數據價值為公眾服務。
企業面對技術人才雙重挑戰
對于企業來講,深入挖掘大數據需要技術和人才的雙重準備。艾瑞首席分析師曹軍波告訴筆者,在營銷、電商、電信、金融、旅游等不同的領域,大家對數據的要求是有差異的。挖掘數據,首先需要對數據進行清晰歸理,對數據進行標簽和一系列的分析。因此,第一要能拿到可分析的數據。但是,我們以前沒有使用數據的習慣,歷史上積累的數據很多是沒辦法使用的。
第二拿到可分析數據,進行多維度分析之后,還需要形成一個共同的標準。因為所謂大數據是多元的數據,全樣本或者海量數據才能更好的幫助企業快速去分析或者獲得。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求有多個數據源,海量的數據有一些共同分析的標準和方法,這是第二步。在這一環節中,需要各個行業內的人士或者企業進行一些標準上的溝通。第三層面是需要一些具有獨特創造力的分析示教和思路,能夠更快更好地分析出一系列的研究結果。
總之,大數據的處理要有很好的基礎,這是一個很大的產業鏈,企業運營大數據的思想和方式,要從基礎做起,有一個比較長的路要走。目前,首要的問題是人才的緊缺,曹軍波稱,招大數據的人才,合適的一定找不到。大家都是在邊做邊學,很多都是從不同的行業背景里面加入進來的。跟早期的互聯網一樣,要去找現有的人員是很難的,更多的是在實際的企業需求之中,具備快速的學習能力和基礎數據的處理能力。這幾方面都是很重要的。
有業內人士表示,智慧城市建設不在于硬性指標,而在于軟實力、軟科學的提升,大數據的研發占據軟實力重要的一環。只有充分開發數據背后的內容,才能提升城市的智慧程度;只有確立了“智慧來自大數據”的核心共識,我們推進智慧城市建設方能達到“四兩撥千斤”的效果。
上一篇:廊坊景觀設計公司堅持“可持續發展”,讓自然生態能夠“永續利用”
下一篇:沒有了!